盛夏时节,江苏徐州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水阔景美一片惬意。这里曾是徐州面积最大的采煤沉陷区。2012年开始正式改造前,徐矿集团权台、旗山两矿职工,很难想象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会有如此风光。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潘安采煤塌陷区整治工程神农码头考察。他指出,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关键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近年来,以徐矿集团为代表的一批煤炭老矿区,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着力破解产业接续、人员安置、生态治理三大难题,探索出各具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
生产发展,破解产业接续难
作为具有139年煤炭开采史的老企业,随着徐州矿区资源枯竭,徐矿集团先后关闭17对矿井中的16对,退出产能1600多万吨,产生大量闲置资源,3万亩土地、200公里铁路专用线、200公里电网……
徐州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矿集团积极融入地方发展,将闲置资源转换成发展优势。该集团先后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利用原权台、旗山两矿工业广场建设生态文化特色小镇,利用原庞庄矿工业广场建设淮海大数据项目,利用区域电网资源开展配售电业务,盘活铁路专用线资源,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近年来,我们先后布局建设了‘蒙电送苏’、‘陕电送苏’、‘晋焦入苏’、新疆煤电化、‘一带一路’能源服务、江苏清洁能源‘六大基地’,新增煤炭产能1110万吨,新增发电装机容量432万千瓦。”在2021年召开的全国煤炭行业老矿区转型发展现场会上,徐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冯兴振介绍。
除了徐矿集团,许多中东部煤炭老矿区,正在加快产业转型。重组后的山东能源集团,开发布局扩至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贵州,远至澳大利亚。中国平煤神马控股集团深耕尼龙化工产业链,产品远销全球六大洲。国家能源集团、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等企业,培育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加快形成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生活富裕,破解人员安置难
“总书记手拿香包,夸我手艺好,并自己花钱买下一个,笑着说‘我也要捧捧场’。”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庄村考察时的场景,让85岁的王秀英至今难忘。
马庄村地处潘安采煤沉陷区边缘,全村人此前都在吃煤矿饭。如今,采煤沉陷区变身潘安湖,马庄人临湖而居,吃上了乡村旅游饭。2021年,全村仅香包收入就突破800万元。
矿井关闭,人员如何安置,民生如何兜底?这是所有老矿区面临的难题。
“我的身份变了,岗位变了,工资收入也提高了。”徐矿集团职工吕继峰从原来厂办大集体转岗,成为垞电公司人力资源部考核管理员。借助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契机,该集团55户集体企业全部完成改革,1708名集体工得到妥善安置;全面完成“三供一业”移交,惠及职工6.4万户次。
山西焦煤集团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淮河能源集团推进矿区生态农业开发……转型路上,老矿区“各显神通”。
“十三五”期间,我国累计退出煤矿5500处、淘汰落后产能10亿吨以上,安置职工100万人左右。在此过程中,老矿区兜住民生底。以徐矿集团为例,2017年以来,该集团累计用于改善民生支出超30亿元。
生态良好,破解环境治理难
“我们将压煤村庄搬迁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融合,坚持先搬后采、采迁平衡,助力建设高标准楼房、带电梯花园洋房,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徐矿集团张双楼矿环保科负责人燕萍说。
近年来,徐矿集团持续推进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融合,已累计投入生态治理和村庄搬迁资金超40亿元,治理采煤沉陷区超20万亩。该集团与地方政府合作,相继建成了潘安湖、安国湖、九里湖等国家湿地公园。集中搬迁建设的马庄村、车村、汉居雅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亮丽名片。
潘安采煤沉陷区的蝶变,是老矿区生态治理的一个缩影。河北开滦、辽宁阜新等地的关闭煤矿,建成了国家矿山公园;国家能源集团准能公司在排土场建立了现代光伏农牧业示范区;山东邹城采煤沉陷区搞起了渔业养殖……实践证明,矿区的绿水青山不是梦。(本网记者 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