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山东省煤田地质局“三八”女子钻机机长冯朝兰
◎ 赵 欣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党委日前举办“地质报国、担使命、煤田巾帼绽芳华座谈会”,学习“全国特别能战斗的钻机组”三八女子钻机先进事迹。
“三八”女子钻机成立于1976年3月8日,曾经是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唯一一个全部由女地质队员组成的钻机组。第一个“三八”女子钻机组在微山湖的田陈工地成立,当时年龄最小的姐妹只有16岁,最大的也只有22岁。笔者近日采访了当时赫赫有名的“三八”女子钻机机长冯朝兰。
笔者:钻机成立之初,你们遇到最难的“关口”是什么?
冯朝兰:我们首先要闯“恐惧关”,爬钻塔就是“关口”。钻塔竖立起来有五层楼那么高,而且没有安装任何升降装置。对于当时我们这些妙龄年华的姑娘们来说,确实望而生畏,谁都不敢上。当时作为“三八”钻机机长,我却顾不上考虑那么多,壮着胆子、硬着头皮第一个爬上去了。随着高度的攀升,恐惧感也在不断增加,说实话我心里也十分害怕。可是,全钻机的姐妹们都在下面望着我,我坚决不能退缩,便一鼓作气爬到塔顶,将脚踏提管器固定好以后,才松了一口气。在我的带动下,许多姐妹不久都学会了爬钻塔。钻机正常施工时,每个班组都会有人爬到钻塔顶端配合提升钻具。
针对野外驻地离施工钻机远而分散的特点,我们实行了“喊夜”制度。所谓“喊夜”就是由两个上小夜班的同志,提前让上大夜班的女同志起来,去钻机交接班。当时,深更半夜整个村子没有一丝光亮,只闻风声狗叫,两个女同志摸黑叫同样不到二十岁的姑娘起床上班,那情景真是令人毛骨悚然。一个冬季寒冷的夜晚,月黑、风高、雪大,恰巧轮到年龄最小的刘秀荣“喊夜”,途中几次被风雪卷进沟渠里,多亏了同行人帮助,才从沟渠里爬出来。由于钻机离驻地较远,全靠徒步上下班,少则四十分钟,多则一个小时。特别是遇到雨雪天气,大家只好结伴而行,遇到大雾天只能靠远处钻机发出的声音辨别方向。尽管如此,姐妹们在“喊夜”的路上谁也没有掉队,谁也没有哭啼,只是勇往前行。
笔者:上世纪70年代钻探机械化程度还不高,你们这些女同志是怎样进行现场施工的?
冯朝兰:姑娘们还要闯“体力关”,不仅学会了爬架子,而且还能扶刹把、抬机器,扛水泥一背就是百十斤,抡大锤一次就是百十下,800多斤重的设备4个人抬起来就走,真是“巾帼不让须眉”。有一次钻机急着搬迁,我和副机长郭淑英、大班记录员郑永琴几个骨干,不顾一天的疲劳,连夜到钻场去拆卸钻具,几百米的钻具全部拆完后,天已经蒙蒙亮了,但没人叫苦喊累,紧接着我们又投入到第二天的搬迁工作中。
有一次,施工的钻孔突然出现了漏水事故,在备用泥浆很快用完,险情始终未见好转的情况下,若继续使用泥浆枪重新搅拌,不仅速度慢而且搅拌不均,很难起到堵漏的效果。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班长赵春英纵身一跃跳进了泥浆池,甩开双臂,用身体拼命地搅拌起来。她强忍着全身的刺痛,拼尽全力,一边拍打着、搅动着,一边指挥着同志们加快施工节奏,真是“女铁人”。经过20多分钟的奋战,终于堵住了漏水,可以正常钻进了。
笔者:在当时的艰苦条件下,“三八”女子钻机队如何成为山东煤炭地质行业的一支生力军?
冯朝兰:为了尽快掌握勘探技术,大家不仅刻苦学习业务,熟练操作技术,而且相互积极配合协作。1977年全局开展劳动竞赛,我们勇敢地向兄弟钻机发出挑战,扛钻杆、抡大锤,快搬家、抢开钻,凭着女性特有的细致和巾帼不让须眉的拼劲,提前140天完成了全年的勘探任务,真正成为山东煤炭地质行业的一支生力军。
令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唐山大地震,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姐妹们正在钻机上施工,突如其来的震动让大家不知所措。当班长穆玉珍跑出钻场的那一刻,突然想起钻具还在钻孔里,如果不及时提上来可能会导致钻孔全部报废。她和另一个姐妹朱明菊冒着生命危险又迅速跑进钻场,在大家的积极配合下,直到把钻具全部提出来,才放心地离开现场。
地震过后,我们利用废钻杆和旧帆布,在钻机旁搭起了临时防震棚。防震棚十分简陋,夏天被太阳暴晒,就像钻进蒸笼,特别是遇到风雨天,外面下大雨,棚子里下小雨,经常是风雨灌满了帐篷。到了冬天更是难挨,晚上睡觉时只好把所有的东西都盖在身上,有的甚至还戴上棉帽、裹上围巾,即使这样也常常被冻得难以入睡。有一天晚上,临时帐篷被大风掀开了一个口子,我们的被子上面全都堆满了冰雪,很多生活用品也被刮出了帐篷。紧急关头我和大家迅速地爬到篷顶,重新把帆布盖好扎紧,大家冻得无法再继续入睡,大家就唱起了《我的祖国》,用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去战胜重重困难、磨炼自己,这也成为我们终生的财富。
笔者:钻机工作,生活单调又极为艰苦,你们是否也会有一些思想波动?
冯朝兰:我们没有一个人要求调走,甚至连组织上安排的调动也婉言谢绝了。因环境特殊,工作繁忙,谁也无暇顾及儿女情长,很多姑娘婉言拒绝了求爱,把精力全部倾注在工作上。野外生活单调,大家以学习来充实。
在“三八”女子钻机奋战的四年中,我们闯过了“恐惧关、体力关、生活关、思想关”,共完成钻孔45个,累计钻探进尺23748米,年年超额完成国家任务,成为那个时期当之无愧的地质尖兵,收获了人生最丰硕的果实。
这个团队连续多年被山东省煤炭局、省煤田地质局评为“先进集体”和“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我本人也连续荣获山东省(煤炭系统)劳动模范称号;1978年我代表“三八”女子钻机参加了全国煤炭工业“学大庆赶开滦”群英大会,获得了“特别能战斗的钻机组”荣誉称号,并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