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晓慧
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闻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和丰富化。如何获取可靠、全面、及时的新闻资讯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行业媒体是主流媒体传播矩阵的重要成员,是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力量,是传播行业声音的主渠道。随着网络及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受众心理和信息接收习惯的巨大变化,推动新闻传播领域发生剧烈而深刻的变革。全媒时代,行业媒体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行业媒体的新闻从业者更应理性考虑:如何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以新技术赋能,将传统媒体的工作经验结合数字技术的多种传播平台和表现手法,不断对新闻产品创新,化解传统媒体时代的负效应、激发正能量,不断借助数字技术的力量发展完善自身,拓展发展途径,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
一、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扩大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
全媒时代的最突出特点是媒体在传播中不仅要让受众看到听到,更是要支持受众完成参与和互动。
全媒体指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等不同媒介,通过融合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
全媒时代的信息传播是人类传播史上的集大成时期。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有一个观点:媒介即讯息。可以理解为,人们选择了什么样的媒介,即会关注什么类型的信息。由此,完成讯息的全媒体传播尤为重要。
随着5G技术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紧密结合,各种有形介质逐渐被数字化,多种媒体技术的结合、整合、融合,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已是当下媒体传播的最大特点。
信息通信时代迎来巨大变革,推动信息传播方式的加速变化,视频已成为主要的信息表达方式,短视频和直播成为常态,新闻生产分发流程进一步重塑,这也迫使媒体加速实现资源整合互补,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对推动媒体信息传递从介质区分向内容融合的纵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需要强调的是,无论以口语传播为主的电视媒体,还是以文字传播为主的纸质媒体,及至以短视频和直播为主的信息传播形式,都并非是对立、截然分开的,而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推进过程。
全媒体信息传播具有明显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特点:一是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且信息“传播寿命”很短,很多信息的生命力可能只有短短的一天时间。信息的传播,从最初的书籍到报纸、杂志,再到网站,到今天的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的成本越来越低,传播效率越来越高,这也使受众对媒体信息传递提出更高要求——高效快速地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显得越来越重要。二是双向的互动性传播。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单一的,零互动的。而在全媒时代,媒体具备了一个新的功能就是社交属性,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新时代的传播特点。一篇文章在公众号上推送后,有多少人在看,受众是哪些群体,看完后是什么评价,这些信息数据后台技术都会准确及时呈现。喜欢的用户会点赞、留言、问答互动,会分享文章,也因为这样的双向互动性传播,让新闻产品的创作者与读者间发生误解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让信息的传播更加精准高效透明。
进入全媒体时代,互联网思维的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免费模式、颠覆创新以及简约、极致、跨界、平台等特点,为全媒体的理念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新闻媒体,尤其是对受众更为细分更为具体更为相对确定的行业媒体来说,必须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整个商业生态乃至社会生态,要提高洞察力、应变力和驾驭力,根据自身实力,及时借助先进技术完善,内部融合纸媒和移动端,外部连接今日头条、腾讯、快手、抖音等平台,将内部与外部对接好,实现从策划、内容生产到传播的全链条融合;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根据受众反馈及时策划、调整、跟踪社会关注度高的行业热点,采用受众欢迎的方式生产和呈现新闻产品,增加与受众互动应答,传播行业好声音,讲好行业故事。
二、要以内容为根,呈现行业权威特色优势
新闻业是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和社会舆论的重要引导者。新闻内容是媒体的“生命线”,不管媒体传播方式和舆论格局如何变化,内容和思想始终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当下,人工智能可以帮助进行文本、图像、视频等内容的生成,国内外新闻媒体机构都已经广泛引入AI服务于新闻生产,尤其chatGPT的诞生和不断完善,加剧了人工智能对新闻业的冲击和影响。但也应认识到,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在生成文本方面有着超高的效率优势,但由于无法抵达新闻现场,内容通常缺乏一手信源和原创内容,这也是新闻报道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其生成的内容往往只是在既有的信息基础上,针对事件的客观综合描述,并不能像专业记者那样深入挖掘新闻事件的内部和背景,也不具备独特的洞见和视角。
作为行业媒体,一手信源和原创内容是独到的竞争优势。权威的内容、权威的信息和主流内容的挖掘能力是不能动摇的,还是要坚持“内容为王”。
在针对更专业更细分的行业领域的新闻内容生成,主要依靠有经验的专业记者和编辑通过采访、写作、审核等流程,为公众提供真实、准确、权威、及时的新闻信息。而由于行业专业性壁垒,大众媒体通常在针对行业领域的某一新闻话题介入时,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准备和完成。
但行业媒体因其受众的特定性,普遍存在“关注度焦虑”“流量焦虑”的问题,如果没有在新闻内容上建立权威性、专业性、深度化的“护城河”,根本无法实现从新媒体中脱颖而出,赢得更多受众关注。所以,行业媒体要“出圈”,必须从以下方面加强修炼。
第一,内容独家,传递有权威、有价值、有社会影响力的行业信息。站位要有高度。行业媒体是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党媒政治优势和行业媒体专业优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根植行业,服务行业,全力以赴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部署,坚守“行业记者在行业”的传统,推出更多具有主流媒体气质和品格的新闻产品,扩大受众群体规模,增强影响力。
第二,视角独特,创作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产品。全媒时代,内容产品的真实性与权威性往往不足,而这也是行业新闻的优势。行业新闻的工作者要对新闻素材进行严格把控,将真实的、具有权威性的行业新闻传达给受众,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读新闻事件;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来获取受众群体的眼光,利用新闻的精准度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同时要注重策划、采写技巧的运用,学会驾驭社会热点及行业热点,锤炼迅速调动一切行业资源的能力,将有社会影响力的行业热点新闻做成创新、权威、有品质的行业新闻。行业媒体要笃定坚守扎根垂直领域,在高度、深度上下功夫,在角度、专业上寻突破,努力深耕深度调查、数据新闻等能够发挥行业媒体优势的报道领域,把理论宣传、政策解读、专题报道等做深、做透、做权威,推出更多体现时代性、具有前瞻性、拥有专业性的新闻作品。
第三,观点独立,发出有立场、有态度的声音。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是新闻媒体政治倾向性的集中表现。行业媒体通过对行业热点和突发事件进行评论,引导行业乃至社会舆论的走向,甚至对行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有态度的声音是影响舆论导向的关键和核心,要为行业发展做好“参与者”“记录者”和“瞭望者”。
但必须看到,传统行业媒体与新媒体和全媒体的融合,目前做得还远远不够。很多行业媒体受囿于财政、技术和人才的短板,融合实践尚停留在狭义概念上的简单捆绑和物理转移阶段,很多传统行业媒体从业者仍然因循于传统的新闻产品生产模式和套路,也由此导致目前的新媒体和全媒体中的种种怪象如标题党、表扬稿、洗稿风等,放弃了媒体从业者最为宝贵的调查与监督的深度、记录与见证的厚度、观察与思考的高度,并以流量至上思维评判定义一切新闻作品质量。行业媒体必须牢牢抓住“内容+”这一关键,推动讲导向、有温度的新闻产品实现全链条传播,发出行业声音,传递主流价值,体现媒体社会责任,做“有灵魂的行业主流媒体”。
三、要以人才为基,完成媒体转型
媒体转型必须面对的难点之一就是人才的匮乏。
全媒与智媒时代,走向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如果解决不好人才的问题,一切的改革终将前功尽弃、无果而终。如何打造一支战斗力充沛、创造力丰盈的融媒体人才队伍,对媒体融合转型而言,既是关键,也是难点。
传统媒体,尤其是行业媒体工作者,往往都是延续传统传播介质和模式要求进行新闻产品生产,需要更新技能和素质,尽快掌握数字化采编技能、社交媒体运营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新技能,以尽快适应新型媒体表达模式。同时,多数行业媒体人才管理模式陈旧僵化,人才队伍管理和建设缺乏系统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全媒时代,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融媒体人才在媒体发展中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
融媒体人才能够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产品,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推动利用专业技能和素质,突破传统媒体界限,推动媒体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实现不同类型媒体融合,提高媒体生产力和传播效率,保障媒体信息安全。
要建设新型媒体人才队伍,创新人才管理模式,建立灵活的选人用人机制、科学的激励机制、完善的培训机制,从而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推动媒体行业的持续发展。要根据行业媒体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式,确保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要提供多样化的培训课程,满足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提高人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总之,推动媒体转型的人才队伍建设本质是实现媒体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加强全媒时代媒体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媒体机构从多个方面入手,建立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人才管理体系,优化队伍结构,推动媒体行业的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报社)